薛彦民:读书有伴皆进益 2024-03-26 16:42:01
来源:网络
眼还没来得及眨,《德生解红楼》就进入到了第四回。
参加济南市阅读协会组织的致敬经典——《德生解红楼》,缘于朋友的介绍,说是一种纯公益活动。我不以为然,因为我参加过几次其他讲座,开始是免费的,但讲上几节,就像过去集市上说书的一样,讲到紧要处,来了个“要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——收钱,不交钱免听。我不是抠门,如果真正遇到喜欢的,交点儿钱也不是不可以,而是觉得,什么东西一和钱“结婚”,以盈利为目的,就会彻底走样变型生出“骡子”来,尤其是像读经典这样高雅的事,和钱沾边,那就亵渎了经典,好似香喷喷的一碗米饭中吃出颗老鼠屎来。所以,我想来一探究竟。最重要的是我喜欢读《红楼梦》,读了几十年,光书就翻烂了3套。毛主席说,《红楼梦》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。可能是我生性愚钝、才疏学浅的缘故,至今也没读出个子丑寅卯来,需要找高人指点迷津。四期走来,“红粉”们的阅读热情、德生老师的精彩解读、何会长夫妇的默默付出和周到细致,以及志愿者的甘愿奉献,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,时时感动着我,激励着我。
1.《德生解红楼》从开讲到现在,人气不减,场场爆满。有已经退休乃至年过古稀的老者,有天真烂漫的翩翩少年;有在职场拼搏的成功人士,有在校的天之骄子,年龄有差距,职业各不同,却奔着共同的目标——倾听致敬经典《德生解红楼》走到一起来了。在这个物欲横流、人心浮躁的社会,人们追求物质的东西太多,追求精神的东西太少,现在有这么一群人相聚在一起,静心读红楼,是实属难得的一股清流。记得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、著名作家刘玉堂先生曾说过:“什么样的人读书?有素养、有教养、有精神追求的人才去读书。”这话我信且服。
读书需碰撞,唯有碰撞才能产生心灵的火花,思想才能得以升华。
先哲诚不欺我。一个人读书,毕竟由于年龄、阅历、视角、知识面、思想敏锐度等的不同,所获得知识和思考永远是局限在一个人思想框架内的积累,这个积累往往是片面的、零乱的、浅层次的,甚至是贫弱的,尤其是像《红楼梦》这样一部厚重无比“谁解其中味”的“百科全书”,一个人读,是读不深、品不尽、悟不透的,如果一群人共同阅读,那就开阔了新的视野,打开了思想的另一扇门,就可以听到更多的、想象不到的观点和看法,能更快地掌握书中的知识和理解作者的意图,从而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内容,收获也会逐步丰满;一个人读书,经常会遇到困惑,往往百思不得其解,像《红楼梦》的第五回,一会儿仙境,一会儿人间,那么多的判词、曲文,晦涩难懂,读着读着,就有读不下去的感觉,如果一群人共读,情形则大不一样,大家可以展开讨论,表达不同看法,通过碰撞互补、集思广益,加上老师指点,你会柳暗花明,茅塞顿开,“恍然”中跑出个“大悟”来,跃升到一个新的层;更重要的是,一群人共读一本书,可以对照他人,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、思考方式和判断能力,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,得之以“渔”,为以后的阅读积累经验,逐步实现读书方法和思辨能力的蜕变。
书友王旭说,听《德生解红楼》,“让我不止读到、学到、悟到很多微妙的东西,更重要的是夯实了我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和执着。”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热爱者,从一群人共读一本书中感受到的不竭动力。
书友文福锋说:“一本书尤其是经典的书,就是一座富矿。读书人犹如一个个矿工,矿工们受各自的知识、经验、阅历、理解能力等自身条件的制约,每个人能从富矿中找到的珍宝千差万别、数量也丰歉不同,如果一直各干各的,受制约的困惑就难以破解,但是如果形成一个挖矿的团队,大家互相借鉴、取长补短,富矿里的宝藏才能被充分挖掘。”“人在旅途,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才走得远。由此我想,读书犹如远旅的修行,一个人读得快,一群人才能读得深。”这是一个读书爱好者,对一群人共读一本书的深切体会,应该也是所有倾听《德生解红楼》“红粉”的心声吧。
书友刘上恭坦言:“《学记》上说,独学而无友,孤陋而寡闻。我们的读书会是一群书友在读书学习,讨论切磋,集思广益。那么,我们的收获就无法估量了。”这是一个阅过无数世事者,对一群人共读一本书的预判,这预判一定会实现。待到两年后,且看硕果累累出。
2. 一群人读书,需要有人指路点拨,解疑释惑。
说来惭愧,对术德生老师,在参加《德生解红楼》之前,我是不知道的。不是他不出名,而是我孤陋寡闻。他早在十多年前就小有名气,且名响全城,光是因为读书和推广阅读所获得的头衔就难以让我记全。我只记得他是行走在铁路线上的阅读达人,思辨悦读慧、尼采读书会等的发起人。不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,他在《光头哥的故事》里的自我介绍:“我是地地道道的平头百姓,是十足的草根。但这平民却走了一条不平坦的人生路,这草根不是草莽,是有根的草根,是嚼的草根之滋味,品的人生之苦味,是扎根铁路与大众,扎根现实的大地仰望蓝天白云的不屈之草根。”不要小看了草根,没有草根,哪有遍地的绿色;没有草根,谁来护住水土流失的大地。
初见德生老师,给我的感觉是:其貌不扬,就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。唯独他那双深邃的眼睛,透着睿智的光,那光的睿智来自于渊博知识的滋养,源自于对人生真谛的洞悟,蕴含着世事沧桑的历练,那光里不乏诙谐、幽默、谦逊和慈爱。因为他普通,才是他的最不普通。
由此,我才理解了,为什么他要一群人读书,每人一段,大家都读,每读三五段后,他再穿插讲解,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。因为当你捧起《红楼梦》逐字逐句阅读的时候,不管你年龄大小、职务高低、富有贫穷,都回到了小学时代,心也立刻沉静下来,进入到书中情节,代入人物心境。这样有利于对作者意图、书中人物更深的理解。用心之苦,可见一斑。
他的这种领读方法,可能来自他2015年初发起创办尼采读书会起,每年举办公益读书会近百场,10000多位书友受益的经验总结。
为什么他解读《红楼梦》悟得那么透彻,因为他看景,“忘却了自身的存在”,与体验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的美感体验融为了一体;因为他,读经典“与曹公、释迦等几位伟大的灵魂作番深入的交流”,“与自己的心灵展开最真实的对话与交谈”,由此,生命与灵魂,均得以真实的安放。
德生老师不仅书读得多,悟得深,而且文章和摄影也是极好的。
“我解读《红楼梦》的角度就一个字,悟。悟自己,悟天地,悟众生。我是将《红楼梦》作为大彻大悟之书来读与悟的。”这是《德生解红楼》教给我们读《红楼梦》的一种方法,也是思想升华的重要途径。
这个想法与她原来从事的经历密不可分。
她的母亲,受姥爷的影响极深,也酷爱读书学习,虽然因是家中老大,为分担家庭重担不得不辍学,但读书和文学创作的梦始终没有放弃。仅2014年至今,就创作诗歌200多首。其中, 2015年6月4日,她为回忆抗战中的父亲赋诗一首:“淞沪硝烟起,黉门草木亡。从戎驱日寇,救国赴沙场。浴血台城地,仍医疾病伤。文能曰千句,纸上已留香。”且不说这首五言诗的对仗是否工整,单就用短短四句,就把父亲从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战役起,便弃笔从戎,转战南北,参加血战台儿庄战役,奋勇抢救伤员的英雄形象展现出来,包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。可见其知识面之广,文学功力之深。
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,何丽亚从五岁就开始了学习生涯:识字、算术、背古诗、练字……并沉浸其中,感到读书学习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;进入大学生活,大部分业余时间也是用在了阅读课外书上。
2017年,图书行业出现倒闭潮,她毅然选择自主创业,与人联合,成立了共读书房,致力于优质图书的传递和阅读理念的传播,从此,也开启了她服务家庭阅读、陪伴孩子更好成长的创业之路。由于没有脱离老本行,她驾轻就熟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全国加盟店达400多家。她期待有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捧起书本,走进阅读,看世界,见伟人,悟真理,增才智,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期间,举办全国第一届诗词大会参与机构20家,受益儿童1500人,
2019年,她先后被评为“齐鲁十大杰出女性风范人物”、山东省委宣传部第六届先进阅读推广人。
可能是“人间好事不常有”,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,因政策原因和疫情,共读书房的业务受到大面积冲击;接着,2021年父亲去世,双重的打击,撞在了她柔弱的肩上。好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强的心,短暂的休整,使她顿悟:芸芸众生,总能在人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命运交付我们活着的使命,我们定当心种阳光,迎难而上,才肯能触摸到春天。
真是与书不离不弃,斩不断的一生情缘。
当然,何丽亚柔弱中的坚强,离不开她爱人张明先生的鼎力支持。
志同才能道和。张明也是一个兴趣广泛,尤爱读书的人。在生意场上奔波的那些年,闲暇之余,捧书静读,成为他的必修课。说是生意场上受挫,实际上是冥冥中的命运安排,他喜欢上了心理咨询一直讲授心理学,从此,便一发不可收,自然而然地做起来阅读推广人,现在正在开讲《能断金刚》。下一步,他准备“妇唱夫随”,专讲国学经典。
他说,从做生意赚钱到做公益推广阅读国学经典,贴的是钱,赚的是内心的那份安宁,在聚集大家读书的同时,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。做这种事,纯属内心良知的回归和热爱。
因为热爱,他们用微薄的积蓄支撑着济南市阅读协会公益讲堂的日常运转;
如果说,在这个物欲横流、金钱至上的社会,一群人聚在一起,静下心来读书是一股清流的话,那么,何会长做公益大讲堂——致敬经典《德生解红楼》,为阅读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,则是一股春风暖阳,是一件功德无量、善之又善的事。
“读书,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;读书会,是一群同道者的事。一本书,一座城。一个人的阅读,可以涵养人文品格;一群人的阅读,可以塑造城市文化。”愿我们以德生老师的这段话共勉,在何会长的带领和组织下,在德生老师的精心指导下,共同努力,为塑造泉城的城市文化涂鸦一笔。
|
东方观察网 版权所有 | ||||
Copyright@2010-2018 www.ddysc168.asia.All Rights Reserved. |